春季,万物复苏。放眼澜沧江畔,热带水果、红花、坚果、咖啡随风摇曳,波纹荡漾,仿佛在向村民们展示未来的希望。近年来,后箐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多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以党建引领为“着力点”,凝聚干部队伍合力。结合年轻干部现状,后箐乡党委精耕细作年轻干部培养机制,让干部与干事双向奔赴。持续组织开展“思想转变怎么办、作风改进怎么办、工作落实怎么办”“三个怎么办”活动,开办“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夜校”和“干部职工上讲堂”,建立每名年轻干部每月撰写1篇文章制度,倡导运用好“白天多走访,晚上多思考,平时多写作”的“三个方法”,始终保持学习的温度、奋进的态度、工作的专注度和敢于胜利的气度,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破除“本领恐慌”。近年来,全乡有9名公务员、1名事业干部被县委提拔任用,14名晋升职级;有6名年轻干部担任站所(中心)负责人;在县级以上媒体平台发布各类新闻信息和网评文章408篇;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3名,全面树立重实绩重实干的用人导向。
以网格管理为“切入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围绕全市基层党建“四个一”建设这条主线,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23”工作法和“五级网格明责任、三比成效增活力、五联共建强堡垒”的“535”党建工作机制,成立88人的乡村两级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工作队,充分发挥32名“自然村长”作用,推动治理力量在“微网格”中高效协同,服务资源在“微网格”中集成落地,风险隐患在“微网格”中敏捷处置,群众评价在“微网格”中及时感知。2024年,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56起,成功化解152起,调解成功率97.44%;信访受理12起,办结答复12起,办结率达100%,全乡法治氛围日益浓厚,刑事发案率、信访总量和矛盾纠纷同比不断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真正解锁了“乡村善治密码”。
以特色产业为“突破点”,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积极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运营+基地示范+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以本土产业的“突破点”鼓起村民“钱袋子”。截至目前,全乡发展滇橄榄、释迦果等特色水果0.25万亩,重楼、红花、龙胆草等中药材1.49万亩,蚕桑产业0.16万亩,形成“多点开花”的产业布局,让产业“特色”成为振兴“亮色”。不断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11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1860户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3个龙头企业、14个合作社、69个家庭农场累计带动7900多名脱贫群众融入产业链、利益链,促进增收致富;累计种植核桃5.62万亩、临沧坚果2.42万亩、茶叶1.34万亩,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张余嘉;审核: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