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人民政府 云县人民政府

政务动态
双路并进,绘就忙怀乡新时代振兴图卷
发布日期:2025-02-27 09:29
作者:郭璇
信息来源:忙怀乡
浏览次数:34
字体:【

在云岭山脉的褶皱深处,一场关于路的变革正重塑着忙怀乡的命运。这个人口刚过万的乡镇,以穿山越岭的南云高速为“发展动脉”,以蜿蜒入户的村组硬化路为“民生纽带”,用“大路接轨时代,小路直抵人心”的实践,在群山间书写着新时代的“出山记”。

钢筋铁骨铸就发展脊梁

南云高速,这条横贯滇西与内地的交通大动脉,对忙怀乡而言,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道路,更是承载着无限希望与憧憬的发展之路。然而,高速公路的建设绝非易事,它伴随着征地拆迁、生态保护等一系列复杂挑战。面对这些难题,忙怀乡党委政府迎难而上,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视为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修路是好事,我们支持!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突然要搬走,心里还是有些不舍。”拉弄村村民李大哥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为了打消群众顾虑,忙怀乡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乡领导班子带头深入村组,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讲政策、算长远账。通过真诚而细致的沟通,村民们逐渐从“不理解”转变为“全力支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忙怀乡始终坚持“阳光操作”,确保“一碗水端平”,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同时,乡党委政府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妥善解决群众安置、就业等问题,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

站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拉弄村支书尹体恒抚摸着高速护栏,目光越过曾种植三代人的2.8亩玉米地:“树能移,路得留,子孙的未来比玉米更金贵。”征迁干部陶仁标的笔记本里,在已完成的永久及临时用地征迁946.99亩背后,是百余条村民诉求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为生态林让道调整桥墩位置,确保农田灌溉不受影响,降低施工噪音对村民生活的影响,保护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甚至根据村民的合理建议优化隧道走向。20余名“土专家”携地质图加入勘探队,用世代积累的山地智慧,助施工队避开滑坡风险点。

阡陌纵横编织民生温度

在海拔1800余米的忙贵村黄力山组,78岁的闵奶奶用结满老茧的手抚过新铺的水泥路面,身后挖掘机的轰鸣与村民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交织成山乡奋进曲。

在忙怀乡,像这样的“蚂蚁搬家”式修路场景已成常态。如果说南云高速是忙怀乡的“大动脉”,那么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则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忙怀乡地处山区,村组道路多为土路,晴通雨阻,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忙怀乡紧跟政策导向,通过“三子”模式,动员全乡上下投身村组道路硬化建设。

“我们村虽然只有30多户人家,但大家都积极参与修路。有的出力,有的出料,有的出钱,就连老人和孩子都力所能及地帮忙。”忙怀乡新路村村民马大哥自豪地说道。新路村是忙怀乡第一个完成村组道路硬化的自然村,这条全长2.5公里的硬化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还成为了全乡的示范工程。

然而,修路之路并非坦途。忙怀乡地形复杂多变,施工难度极大,加之部分村组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筹措成为一大难题。面对这些挑战,忙怀乡的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迎难而上。修路期间,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搬运材料、平整路基、浇筑路面……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资金短缺、施工条件恶劣等重重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心齐,泰山移”的深刻内涵。

据统计,忙怀乡通过“三子”模式共完成农村道路硬化建设10段、总长达20.16公里,惠及13个自然村、400余户群众。

在邦六村新建的咖啡庄园里,返乡青年阿杉正通过直播热情推销自家的咖啡豆。“多亏了硬化路,现在货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咖啡豆的运输,更让我们的咖啡合作社有能力将更多散户的优质咖啡豆汇聚起来,共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他的手机镜头里,满载咖啡豆的货车正沿着新修道路盘旋而下,与远处飞驰的工程车形成奇妙呼应。

这种“大路带产业,小路连万家”的共振效应正在逐步显现:高速公路项目部优先采购本地农副产品,有力带动周边村组发展养殖合作;硬化路沿线村寨借势打造“半小时就医圈”“一小时商贸圈”;就连深山中的布朗山寨也因道路的贯通而重新焕发了非遗布朗瓦房帽技艺的生机与活力。

南云高速忙怀段的建设,让忙怀乡与外界的距离更近了;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的实现,则让忙怀乡内部的联系更紧密了。这一大一小两条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更为忙怀乡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两条路,一颗心。我们既要用大路接轨时代脉搏,更要让小路抵达百姓心窝。”乡长刘艳同志这样说。

从“蜀道难”到“通途畅”,忙怀人用“大路”丈量发展的维度,用“小路”标注幸福的刻度。当重型卡车与山间摩托在同片天空下载梦前行,这片土地正在证明:真正的乡村振兴,既要有穿云破雾的壮志,更需脚踏实地的温情。路在延伸,而希望永远比道路更远。(作者:郭璇 审核:张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分享: